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從Kino到КИНО

電影、音樂和書本的領域就像三個無涯而相連的深海,有時在其中一個大海暢游時你會無意中墮入另一個海域,猶如跌入蟲洞中,去到一個不知名的境界,例如我第一次認識法國新浪潮電影是因為初中時讀了亦舒小說;認識Leonard Cohen的音樂是因為電影《Pump Up the Volume》.前幾天看俄羅斯電影《Durak》時聽到一首令我難以忘懷的歌曲,那沉鬱連綿不斷的結他,憂憂蕭瑟的聲線令我如著魔般在網上尋找作品的出處.由於電影結尾的幕後人員名單及其他相關資料都是俄文,令我根本無從入手.幸好最後在Youtube上找到這部電影,再全靠Mr.B少許對俄文的認識,令我終於找到他們 --- КИНО.






КИНО這個字的意思及發音和德文Kino一樣,都是電影院的意思.樂隊成立於1981年,主音Viktor Zoi的父親是蘇聯韓裔人,所以擁有一副亞洲人面孔.由於在八十年代蘇聯還是在鐵幕之內,而搖滾是反建制的象徵,所以КИНО在組成之初都是以半地下型式接觸樂迷.直至1986年推出專輯《Night》才開始走上地面,而Viktor Zoi亦成為當時蘇聯搖滾樂的重要icon.КИНО在其new wave、post punk的曲風中亦滲入了folk rock的元素,加上Viktor Zoi富有詩意而內斂的歌詞,令樂隊迅速得到其他歐洲國家,甚至美國樂迷的追捧.可惜就在樂隊如日方中之際,Viktor Zoi在1990年不幸因交通意外喪生,享年28歲,而КИНО亦在將其遺作出版後隨之解散.

不過,事隔二十多年,КИНО在俄羅斯樂迷心中的地位仍是舉足輕重,當年樂迷因悼念Viktor Zoi而畫上塗鴉的牆(Zoi Wall),時至今日仍屹立於莫斯科.




 由電影到КИНО,一切從這首《Спокойная Ночь》開始:







(歌詞英語翻譯版)

Quite Night

Rooftops are shaking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day
A heavenly shepherd herds the clouds,
A city shoots its lights into the night
But strong is the night, great is her power...

To those who got to bed - good dreams, good night...

I've been waiting for this time,
And now this time has come
Those who were silent aren't silent anymore
Those who have nothing to wait for, mount their horses
You won't catch up with them, it's too late now...

To those who got to bed - good dreams, good night...

Neighbors come, they complain they hear hooves clicking
They can't fall asleep, it disturbs their dreams
Those who've got nothing to wait for - they take off,
Those who are saved, those who are saved...



15 則留言:

  1. 天下之大, 又豈會全部都能認識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彩我有俄羅斯同事, 我宜家已經有齊所有Kino既CD同大量video clips :D

      刪除
  2. 我常說,很多時當我認識一隊樂隊時,他們不是老了,解散了,便是有成員過世。很多時都識得太遲。二十八歲便因意外過身,好可惜。(最近電腦拿了去整,用手機上網很辛苦,遲些才聽回歌。)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於Kino我完全係有相逢恨晚既感覺.

      刪除
    2. 「很多時當我認識一隊樂隊時,他們不是老了,解散了,便是有成員過世」,這倒是必然的。我開始聽搖擺樂時,披頭四與 velvet underground 都已解散,jimi hendrix 和 jim morrison 都也過身了。開始聽爵士樂時,那些巨人們更是十居其九已離世,尤幸有了錄音技術,音樂可以傳世。追回吧!

      癡人說夢,如果 sound recording 早出現幾百年,今日我們便可聽到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親身演奏.....

      刪除
    3. 電影都係一樣, 九十年代中我認識R.W. Fassbinder時佢已經離開咗十幾年了.

      刪除
  3. viktor zoi 聲線有點 ian curtis/david bowie 合成體 feel. 想不到蘇聯鐵幕之內也有這般出免的 post punk 音樂,真是大開耳界。

    'quite night'這個歌名,和歌詞的味道,又不奇然令我聯想起'beautiful nigh't.

    "among the crowd, i hear your voice, but it’s drowning, yes it’s drowning.
    you stare at the roof, now what do you see? a bad storm coming, bad storm coming..."


    p.s. 電影、音樂、書本,固然是生命裡極重要的養份,是維持思維不會僵死的大動脈血管。廣而化之,世上所有學問、文化、物事、媒體,其實都是相通的。如妳所言,是無涯無邊相連的深海,通體一太極,織成一株相互感通連繫、生機不絕的卡巴拉。

    回覆刪除
    回覆
    1. 俄羅斯同事亦同時介紹咗好多80年代蘇俄時期既樂隊俾我認識, 等我再慢慢尋寶! 今次個蟲洞帶咗我返去鐵幕時期既rock scene!

      刪除
    2. 中共鐵幕鎖國時期,我都識得一隊所謂的「中國第一隊 rock band」:龍!以及其「首本名曲」~〈悲秋風〉。 :D

      刪除
    3. huh!? 竟將於今年三月台灣高雄的音樂祭「大港開唱」復出 !震撼!

      刪除
    4. 嘩!!!!!!!!!!!!!!!! 發下夢, 再加埋AMK就十個正!

      刪除
    5. 再加埋大唱一曲《請讓我回家》,一手揸結他一手揸掃把,一百個正!!

      刪除
    6. 雖然去不了高雄大港現場,但網上直播目擊 huh!? 再現江湖,都算隔空見證,越洋感動了。 :)

      刪除
    7. 我重以為你會飛過去睇添. 又有Huh!?, 又有酒宴, 呢個Sunday好perfect啦! :)

      刪除
    8. 本來是要飛高雄的,一來陣容雖然少了甜莓號但後來多了閃靈與黃秋生,都算係咁。二來好鬼死懷念超美味的冰「阿婆仔冰」(就在大港附近,行都行到)。這原該是真正完美的週末,可惜最後,全世界都行唔開,三兩日都唔得。世上最真實也最俗不可耐嘅兩個字就係:搵-食!徒呼耐何。(真係要早日上岸!一日財務未自由,便啥都不能自由)

      (是夜之「威水陣」確然甚好,酒是好的,朋友也是好的,去唔成大港,都算補番啲數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