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將至,又是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每逢這個日子,倍思「香」.
1994 年是我的電影節初體驗,起初兩年都是淺嘗,直至入讀大學,幸運地認識到幾位同班的影迷友人,開始了每年的電影節馬拉松不歸路,入場觀影的次數由當初的單位數,增至廿多部,最瘋狂是大學最後一年,由於是最後一次可以享受學生票半價優惠,那一年一口氣在兩個星期內看了三十套.
到了開始在職場打滾,雖然要用全價買票,但熱情不減,唯一要顧慮是能否準時放工去趕場次.其實我以前的工作,加班、假日上班是常態,不過我總是幸運地能避過.記得第一份工在公關公司任職,老闆娘是不言而喻的要我們在復活節假期上班,當時初生之犢的我不以為然,只滿有霸氣的拋下一句:「唔得喎,我要睇電影節.」(看過一則八卦新聞,游清源當年被壹傳媒炒魷,就因他為去了看電影節而沒有開會.)
現在的電影節購票程序都要在網上進行,過去幾年我都聽到友人怨聲載道,因為第一天總會網絡大塞車.幸好我那個年代仍是用很old school的郵購方式,每年的購票程序如下:
準備好郵票和回郵信封 ---> 第一時間去拿訂票手冊 ---> 即晚揀選場次 ---> 第二天到大會堂親身交表格(更是連續十年全港頭一百個訂票觀眾,最高排名第八 ---> 無聊偏執狂 XD)
當然,影痴大都不會介意有沒有同行,所以訂票時都是自己顧自己,不過最後通常都有一半以上和朋友同場.但有時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浪漫,尤其是你發現同一日,在三個不同放映場地都遇上同一個陌生影迷時,大家會不期然交換一個「又係你呀?」的眼神.
最難忘的電影節要數2003年那一屆,當時正是沙士肆虐的時期,起初朋友都擔心當屆電影節會否因而取消,不過最後都如期舉行,只是人人都要戴口罩入場.記得有一場在文化中心看完嚴重超時的頒獎禮(因為當時香港的情況,有大半得奬者無出席),再看Todd Haynes的《Far From Heaven》,差點窒息,完場後在等候區等下一場時見到面青口唇白的葉童,然後我上洗手間,在鏡中的我同樣是面青口唇白.
說到同是影迷的藝人, 當然不得不提明哥黃耀明,每年電影節總有幾場發現他坐在我附近.
總之,電影節實在給我帶來了無數的美好回憶。難忘那場在文化中心和千多名觀眾一起驚呼狂叫的《From Dusk Till Dawn》(《殺出個黎明》);看完智利前衛電影大師Raoul Ruiz的 《Three Lives and Only One Death》(《三生一死》) 後那股莫名的興奮,記得我當時跟同行的S說: 「點係呀!我比左廿六蚊咋(學生票的價錢)!」;第一次在大銀幕看到director's cut 版本的《Betty Blue》(《巴黎野玫瑰》),聽著耳熟能詳的opening credit配樂時已感動到鼻子發酸;還有在盲打誤撞的情況下選了《Following》(《玩跟蹤,反跟蹤》),有緣見過那個還在微時的Christopher Nolan,當時席上有誰會想過他日後會成為荷里活的千億大導演?
儘管很多香港影迷朋友都說現在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選片大不如前,入場觀眾質素也下降了不少(即寧死也不關電話那類人),不過我仍希望有機會再在香港看電影節,回味一下我其中一個電影啟蒙地.
妳這段文字,甚有村上龍式浪蕩青春的氣味!
回覆刪除在那追風逐浪的歲月,兼以工作關係,在下最多的電影節經驗也是三十部上下,有時於各影點間奔瘋了。那段沒有太陽的日子,最後帶來兩個毀滅性結局:1) 形成在戲院睡覺的習慣 (幸好後來改過來了)。2) 建議公司購買的兩部電影,票房皆以慘烈告終。阿門。
可唔可以講係邊兩套呢? *八卦mode*
刪除我都覺得三十套左右係極限, 因為我一日最多睇三部, 有朋友係鐵人, 可以排一日五部, 然後中間排一兩日休息.
中途釣魚我都試過, 尤其係飯氣攻心既中午場, 不過最多釣十分八分鐘. :P
小樓昨夜又東風,慘劇不堪回首月明中…..
刪除(還是不消提好了)
洗唔洗加返d二胡做配樂? XD
刪除兩個星期內看了三十套>> 真係好厲害呀
回覆刪除果陣其實一個月都睇8-10部電影, 係果年至30部啫, 之後都係廿幾部, 雖然體力上都幾辛苦, 但每年電影節完左都有d失落.
刪除講開電影節, 你又要同我揮手喇, 因為可以話我有份架, 大學時代馬拉松式去睇嗰啲當然唔計, 脫離康文署的電影節辦事處係我租嘅, 成個office嘅員工, 包括老細, 選片人至文員我都有份請, 第一批VIP pass(可以隨意睇開幕閉幕以外任何電影)我都有.
回覆刪除我都話我以前生活好多采多姿啦..... 嘻嘻.
*揮手* :D
刪除我好似有apply過一份電影節contract工(唔記咗係乜position), 你做乜唔請我呀??? XD 諗返果陣個VIP pass真係抵, 宜家加到好貴喇.
其實後生女時生活多姿多采至好呀, 總好過後生咩都無經歷過咩都無玩過嘛. 要我去返以前咁瘋狂我都未必頂得住囉, 試過有年通頂趕essay, 朝早五點邊print邊執行李, 然後去機場會合同學一齊出發去旅行(兼俾埋份功課俾同學仔男朋友代交), 宜家要我瞓少6個小時我已經想死.
我淨係請過開公司第一批嘅full time staff, 即2001-2002年嗰批, 大約有7-8個,睇成千上萬resumes我都無哂感覺,不過 HKIFF係好多人嘅dream job,絕對唔係喜歡睇戲就可以夠資格架。短期合約員工應該係佢哋臨開節前自己講嘅。
刪除2003年SARS時,我估我係少數(或者唯一一個)唔肯帶mask入場嘅人,啲康文署職員怕咗我,但係我哋自己係主辦人對自己set嘅instruction當然熟過佢哋,吹我唔脹。
我都唔可以睇太多場,廿幾場已經極限,其實連續兩日睇五場我已經唔太記得之前睇過乜,不過我睇書仔嘅簡介都好準,咁多年都無揀錯過。
其實果陣都係戴口罩入場, 不過有時睇睇下都忍唔住除咗 :P
刪除我鍾意「馬拉松不歸路」呢句!:D
回覆刪除遇到同一個陌生的影迷還好,最怕遇到個識的(但又鬧翻了的),咁就真係唔知點算好。
今年電影節已取消了郵購訂票這個方法啦 :(
(我有個朋友試過一日睇六場,佢話睇完最後一場,根本就唔記得自己整日看過些甚麼!XD)
又或者係撞到ex, 而當時自己又好烏where....... 所以電影節時幾趕都要keep住個樣唔好太落魄 XD
刪除如果睇到第六場,好難唔落魄....
刪除我最多都係試過一日四場, 都已經好辛苦下, 如果睇六場我諗我會變brain dead..........
刪除可惜九十年代時我仲未識睇電影節,如果唔係一定會睇到好多經典好戲。後來更移咗民,好彩有同事鍾意睇戲,帶我進入hkiff ge世界。
回覆刪除九十年代既arts centre 都好精彩, 個個月都有專題節目, Alain Resnais, Fellini, Pasolini, 寺山修司, 增村保造....... 果陣就算唔係電影節, 我個記事簿都係經常夾住一疊戲票.
刪除以前在香港看HKIFF,現在在溫哥華看VIFF(是九月底至十月初),不過我總是只選看三、四部(04年在HKIFF看了五部,已算最多了),主要是因為有工作及其他事情做,故不能看多,現在有了家庭更不用說,只是志在參與電影節而已。
回覆刪除Christopher Nolan現在好掂,他絕對是當今荷里活其中一位擁有自主權(包括最重要的「最後剪片權」)的導演。告訴妳,他的新作《Interstellar》在北美是派拉蒙發行,本來派拉蒙已不再提供菲林在戲院放映,改而要全數碼放映,但因為他卻破例提供菲林放映,而此待遇是其他導演沒有的(就連Martin Scorsese拍《The Wolf of Wall Street》也沒有這優待)。不過妳都好,見過他真人(縱使那時妳沒想到他會有今天的成就)。而事實上,現時荷里活,至少有四位導演是肯定擁有自主權的:George Lucas、Steven Spielberg、James Cameron及Christopher Nolan。
我宜家就睇ZFF(Zurich Film Festival), 不過都睇係十部八部, 正如你所說, 有頭家就無以前單身咁多時間lu.
刪除我跟妳不同,我有一對仔女,而妳只跟丈夫二人世界,妳自由多。:-)
刪除不過,在電影節看多少齣都好,其實都是志在參與。而我在VIFF反而會選些港產片及華語片看,皆因在這裡沒多大機會在戲院看港產片的,所以盡量選看(像《神探》、《桃姐》、《奪命金》等等),但當然也會選些亞洲及歐洲片看(尤其在康城得獎那些)。還記得,最「金」那次就是看台灣片《賽德克.巴萊》,上、下集一起播,由晚上7時至11:30,中場十分鐘休息,救命!!! 雖然全片不俗,但自此之後我還是盡量不會再選這類那麼長電影來看。
你果邊華人多, 電影節有放映港產片及華語片, 令我好鬼羡慕! 我就要一年一度返香港先一次過買碟.
刪除我最長既單次觀影經歷係某一年arts centre播Lars von Trier套短篇電視劇The Kingdom (5-8集), 全長近五小時, 中場十分鐘休息, 真係坐到pat pat痛 :P
說起來也很久沒去看電影節了!~現在去都是工作居多...
回覆刪除